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注册登录

工伤预防安全培训讲义

发布时间:2017-06-27 03:16:229241 次

工伤预防安全培训讲义

目 录
一、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二、人员安全管理
三、触电事故预防与安全用电
四、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五、机械安全技术及安全知识
六、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七、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一、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1、安全:是指安稳而无危险的事物,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和不破坏环境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坏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是为安全条件。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是为安全状态。
2、危险:危险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与安全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危险就意味着不安全。
3、事故:事故就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和财产损失和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4、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源辨识是指辨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确定危险源的性质是指确定危险源如何造成损失。
⑴从导致事故和伤害的角度,可以将危险源分为两类:
①一类危险源是直接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恶化的能量(包括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电离能、核能等)、能量载体和有毒、有害危险的物质,称之为固有型危险源;
②二类危险源是导致一类危险源失控,作用于人员、物质和环境的条件(包括人失误、元件故障、系统扰动等),它是系统从安全状态向危险状态转化的条件,是使系统能量意外释放,即造成系统事故的触发原因。它的危险主要由固有型危险源的性质决定,可称为触发型危险源。
事故的发生是这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类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能量主体;
二类危险源是触使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然条件。
⑵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震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高温物质、低温物质、粉尘和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
②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③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染性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等。
④生理、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发挥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⑤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包括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等。
⑥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⑶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①辨识危险源的种类、危险性质、损害能力;
②辨识危险源的数量。数量不同其危险程度也不同;
③辨识危险源的分布、危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
⑷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尽可能多的识别实际和潜在的危险,可根据事故的致因从识别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上的缺陷来分析、辨识危险源。
5、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是潜在的事故祸患,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泛指生产系统中可能造成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一般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即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露、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其他类隐患等。
6、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安全生产的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生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生安全与健康,设备、设施免遭破坏,形成良好劳动环境与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和活动。
7、本质安全: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的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两个方面。
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界。
8、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总指针、是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共同方针。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9、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新格局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
10、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能生产。
二、人员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根本任务是防止人员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伤害,而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人员安全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核心。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80%以上的事故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因此,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人员安全素质,规范作业安全管理,控制人员不安全行为是人员管理的基本任务。
1、开展“三不伤害”活动
“三不伤害”活动是一项群众性的自保、互保、专保、共保的活动。对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三不伤害”是指: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2、杜绝“三违”活动
“三违”是指: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违”行为及其危害:
(A)违章指挥
(1)违章指挥的表现形式:
生产经营单位的领导组织者、指挥者违反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条例、规程、规章制度等指挥生产的行为。其中包括:
①不遵守安全规程、制度、技术措施或擅自变更安全工艺;
②指挥者未经培训上岗;
③使用未经培训的劳动者或无专门资质认定的人员;
④强令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有缺陷、有隐患情况下冒险作业;
⑤发现违章行为不制止等。
(2)违章指挥的危害:
①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现场脏、乱、差,容易引发事故;
②不向员工交底,工作内容不清,安全责任不落实;
③应两人作业面只安排一人,无监护人,无人配合引发事故;
④使用超期动火票指挥作业,引发事故;
⑤动火前不教育,安全措施不落实,施工人员不了解情况;
⑥强令员工违反操作规程;
⑦对上级查出的事故隐患未整改,继续指挥作业‘
⑧不请示、不汇报私自改变工艺运行模式;
⑨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瞎指挥,降低管理水平;
(B)违章作业
现场操作工人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制度的操作规程的行为。
⑴表现形式包括:
①进入工作现场不戴安全帽、安全带、劳动防护用品;
②擅自动用不属于自己操作的机械;
③随意拆改设施安全装置;
④任意攀登设备、设施;
⑤图省事、嫌麻烦、违章操作;
⑥习惯性违章被认为合理化;
⑦逞强好胜出风头,勇于冒险;
⑧自以为是,不听别人劝阻;
⑨酒后上岗,班中睡觉等。
⑩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或单独操作。
⑵违章作业产生的危害
①容易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②上罐巡检不配戴安全带与人闲谈,导致漏检或高处坠落
③可能发生触电、绞伤、砸伤的机械伤害事故;
④不按时巡检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⑤设备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而导致设备损毁;
⑥在油气区使用管钳等工具撞击火花引起火灾;
⑦不正确佩戴、使用劳保用品而导致工伤事故;
⑧发现安全防护缺损或事故隐患不及时报告而最终酿成重大恶性事故。
(C)违反劳动纪律
违反劳动纪律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①酒后上岗;
②脱岗、窜岗、睡觉,不能及时发现异常;
③误传调度指令,贻误时机;
④不负责任,擅离岗位;
⑤工作时间干与工作无关之事;
⑥专职监护人擅自脱岗;
⑦高处作业打闹,使用手机;
⑧代他人在操作票上签字;
⑨他人进行危险操作时,开玩笑、吓人,造成误操作。
(D)产生“三违”的主要原因是:
①操作技能不熟练,难于消除作业中的突发故障;不能发现潜在的危险;对外界信息不敏感、无察觉或由于情况紧急、时间紧迫、慌张而产生错误判断。
②操作上的经验主义。情况复杂而判断混乱,造成了错用材料、错配配件、错取工具、错用方法等。
③生理及心理因素。如心理疲劳、情绪失调、侥幸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无知心理等。
(E)杜绝“三违”应采取的措施
①培养员工自我教育。严于律己,自我批评,自我管理,自我改造,提高自觉性。
②增强操作技能。引导操作者排除各种杂念和郁闷、沮丧的心情,增强自保和互保的能力,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提倡带病工作,反对连班作业,也反对“轻伤不下火线”的做法。
③加强安全教育。强调“三违”的危害性,因为“三违”而造成的事故后果的严重性,通过血的教训提高员工的自我防范安全意识。
3、习惯性违章的控制
(1)习惯性违章行为的表现形式
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职工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养成的不按章程办事的习惯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各类事故的直接原因多数由违章所造成。
①不懂装懂型。不认真学习,一知半解,意识不到自己的违章行为。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性违章;
②明知故犯型。熟知安全操作规程,但生产中图省事,怕麻烦,养成习惯性违章;
③胆大冒险型。把违章行为当成英雄主义,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随心所欲。
④盲目从众型。明知是违章行为,但认为法不责众,别人干没出事,自己随大流也不会出事,意识不到安全隐患和危险的存在。
⑤心存侥幸型。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次违章作业不一定会出事故。
⑥不拘小节型。粗心大意,不拘小节,习惯成自然,对待安全生产也不例外。
⑦急功近利型。进入工作现场,拿起工具就干活,不管有无防范措施。
⑧得过且过型。无所用心,得过且过,什么安全隐患全不放在心上,完成生产任务就心满意足了。
(2)习惯性违章的特点
①隐蔽性很强。由于违章成为习惯,操作者对自己的违章行为浑然不知,安管人员对这种操作也习以为常,使之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
②长期性存在。因其由来已久,往往被认为正确的操作得以继续。
③危害性很大。往往是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④普遍性很强。各工种,各岗位普遍存在,工人中有,管理人员中也有。
⑤随意性很大。法制观念淡薄,安全基础知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行动表现为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考虑后果。
⑥反复性严重。同一类型事故在不同单位反复出现,同样的违章行为在同一单位,同一人身上,只要不造成严重后果,也会重复出现。即使带来严重后果,也会在别人身上重复发生。
⑦不可预测性。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人、物、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人员多,工作环境千变万化,人的行为受情绪、家庭、经济、上下级关系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为正面影响时,则遵章作业,反之则可能违章。
(3)习惯性违章的对策
(A)加强安全教育。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你是怎样操作的?
②这样操作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③不符合部分存在哪些危险性?
④对你的违章操作行为能否改进?
(B)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有计划,经常性地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操作水平和事故状态下的应变处理能力。
(C)加强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监控。
(D)以标准化作业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
(E)建立安全互控机制,提高互控效果。
(F)完善安全约束机制,违章就要受到严惩。
4、受伤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①机械性伤害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临时包扎,止血。
②打电话通知医护人员到现场救护。
③对于停止呼吸者应口对口人工呼吸。
④对于脉搏停止者应做心肺复苏。
三、触电事故预防与安全用电
1、两类触电事故和三种触电形式:
两类触电事故包括电击和电伤。
(1)电击是指电流的能量对人体内部大脑、心脏、肝脏、肺脏、中枢神经等组织器官造成的伤害,是最危险的触电事故,触电死亡者80%以上是由电击所致。
(2)电伤是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伤往往会给人体留下永久性疤痕,但多数情况下不会致人死亡。电烧伤、电烫伤、皮肤金属化等均属电伤。
三种触电形式包括;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电流流经人体导入大地而造成的触电形式;
(1)单相触电——-指人体的某一部分直接碰触到了一相带电体、电流流经人体导入大地而造成的触电形式;
(2)两相触电———指人体的某一部分直接碰触到了二相带电体、电流从一相流经人体而返回另一相而造成的触电形式。或操作高压系统电气设备时,人体过分靠近带电体,超过了规定的安全距离,由于对人体放电而造成的触电形式也属于两相触电;
(3)跨步电压触电———当电气设备或线路出现接地故障时,接地点周围形成了危险对地电压和流散电流,当人不知情误入该区域,两脚间形成了电位差,叫做跨步电压。由此引起的触电形式叫跨步电压触电。
2、保证电气安全工作的技术措施:
①停电②验电③装设接地线
④装设遮拦和阻挡⑤悬挂醒目标志牌
3、安全电压———人体持续接触而不会致人死亡或伤残的电压。
我国规定的工频安全电压有效值为50V;直流电压的限值为120V。
我国规定的工频安全电压额定值有:42V、36V、24V、12V、6V。
《1》危险性较大而较干燥的工作场所应选用36V安全电压;
《2》危险性较大而较潮湿的工作场所应选用12V安全电压。。
《3》水下作业等我想场所应选用6V安全电压。
4、保护接地(IT系统)———当供电网路为三相三线制时,把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大地可靠地连接在一起。
保护接地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不接地配电网(即三相三线制配电网),包括低压不接地配电网、高压不接地配电网、不接地直流配电网。
5、保护接零(TN系统)———当供电网路为三相四线制时,把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四线中的中性零线可靠地连接在一起。
6、保护接零(TN系统)的适用范围:适用于电压0.23/0.4KV电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
特别注意:由同一台变压器供电的配电网中,不允许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而另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零。即不允许同时采用TN系统和TT系统。因为当接地的电气设备相线碰连金属外壳时,危险对地电压从接地极导入地下,又通过变压器中性接地点导入中性零线,致使接零电气设备的外壳全部带电,可能给人以致命的电击。且由于故障电流不是很大,一般的过电流保护不能实现速断,危险状态将长时间存在。
四、防火、防爆安全知识
(一)火灾———-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叫做火灾。
1、燃烧———-可燃物质与氧化剂(包括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着火源。
(1)可燃物质———-凡是能在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中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按其组成可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
可燃物质按其常温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按其发生火灾的危险程度比较:
气体可燃物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于液体可燃物;
液体可燃物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大于固体可燃物。
(2)助燃物质———-凡是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质(或氧化剂)。
(3)着火源———-具有一定能量,能够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所有热源。
要使可燃物质发生燃烧,不仅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而且每一个条件都要基本一定的“量”,并彼此相互作用。也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2、燃烧的分类;
按着火方式可分为强制着火和自发着火;
按燃烧时可燃物的状态可分为气相燃烧、液相燃烧和固相燃烧;
按燃烧过程的控制因素可分为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
3、燃烧的类型:
(1)闪燃———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2)自燃———可燃物质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
自然点———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或火焰的条件下,
能自动引燃和连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3)点燃———可燃物质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
(二)爆炸———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能量,并伴随有光和热同时发出的现象叫做爆炸。
1、爆炸的分类:
(1)按爆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2)按引起爆炸的相可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固相爆炸。
(3)根据爆炸的速度传播可分为:轻爆、爆炸、爆轰。
轻爆的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十厘米至数米;
爆炸的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十米至数百米;
爆轰的传播速度为每秒数一千米至数千米以上。
①物理爆炸———爆炸前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只是由于物质的体积急剧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力而冲破容器造成的爆炸叫做物理爆炸。锅炉与气瓶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②化学爆炸———是由于物质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化学变化,而形成其他物质,同时发出大量的气体热能量的现象。
学反应化的是三要素:学反应化的高速度、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
化学爆炸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炸药类爆炸;
二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混合物,遇到明火引发爆炸。
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汽、爆炸性粉尘等;
助燃物质包括空气、氧气、其他氧化剂等。
③核爆炸———是指物质的原子产生的裂变或聚变反应形成的爆炸,可产生无比巨大的爆炸威力,大量杀伤人和其他生命,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可估量。
2、爆炸极限
①爆炸下限———可燃物质在爆炸性混合物中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值称为爆炸下限;
②爆炸上限———可燃物质在爆炸性混合物中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值称为爆炸上限。
③爆炸极限——-爆炸下限与爆炸上限之间的范围值称为爆炸极限。
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遇明火都不会发生爆炸。;只有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明火就会引发爆炸。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的爆炸性混合气体的体积百分比表示。
爆炸性混合物的温度、压力、含氧量及火源能量等数量的增大都会使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从爆炸极限的大小和范围,可以评定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的火灾及爆炸危险性。
爆炸下限越低,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五、机械安全技术及安全知识
(一)机械安全技术
机械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零部件按一定规律装配组成,能够完成一定功能的装置。
1、机械的伤害类型:
①绞伤。直接绞伤手部或手指等。
②物体打击。旋转的零部件由于其本身强度不够或者固定不牢固,在旋转运动中甩出去,或由高处掉下物件,将人击伤。
③压伤。冲压、锻锤、剪板机等造成的压伤、剪切等。
④砸伤。高处掉下零部件,吊运物体掉下来等。
⑤挤伤。零部件直线运动时,经人身体某部分挤住。
烫伤。红热的切削,温度很高,接触的皮肤就会烫伤。
⑥剃割伤。金属切削的锋利边缘,象刀刃一样,接触的皮肤就会剃伤或割伤。如打入眼睛会造成失明。
2、机械伤害的原因:
①人的不安全行为: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差,是引发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例如不了解机械性能及存在的危险、不按操作规程操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等。
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等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常见表现形式。
②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机械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的安全隐患,都可能导致机械伤害的发生。如设计不合理、计算错误、安全系数小、加工质量差、野蛮作业、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润滑保养不符合卫生标准等。
③安全管理缺陷:是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它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的安全意识、对设备的监管,对人员的使用、维护机械的安全技能进行教育和培训,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3、机械设备的操作安全要求:
①不仅机械设备本身要符合安全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操作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②必须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该穿戴的必须穿戴,不该穿戴的绝对不能穿戴。
③操作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空车运转一下,确认正确,方可运行。
④机械设备严禁带故障运行。
⑤安全装置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不准任意拆除。
⑥刀具、工夹具以及加工的零部件必须装夹牢固,不得松动。
⑦机械设备运转时,严禁用手调整。
⑧机械设备运转时,操作者不得离开工作岗位。
⑨工作结束后,应切断电源。把刀具和工件从工作位置退出,工夹具摆放整齐,工作地整理干净。

相关推荐